记得那是汶川地震的时候。学校来了一名绵阳灾区的小女孩,她是在大灾之后来投奔亲属的,并选择我校暂时借读。为了给她一个温馨的惊喜,我当即和德育主任及班主任研究制定了一个小型欢迎仪式,好让新来的孩子感到新学校的亲发和温暖。我们在黑板上写下了费了好大劲才想出来的欢迎词,班级的孩子为新来的同学写了贺卡,叠了千纸鹤;教育局和学校的领导,德育处,班主任,还为孩子准备了衣物,买来了书籍……大队部听说她在原校是一名大队委员,还为她特地准备了红领巾和大队委的标志,。同时,学校教导处还细心地把她安排到了与原校一样的班级……这一切的一切,都让我们感到别致.我们还特地邀请了电视台,报社的朋友来参加我们的小小欢迎仪式,他们拿来了照相机,摄像机……要把这些感人的场景拍摄下来,为孩子留下一份难忘的回忆……
当时的场景很感人,甚至连陪同孩子的家长也落了泪。他向我们解释说:当发生地震时,孩子所在的班级只有三个孩子没被吓哭,其中就有她一个。但在这种强大的“攻势”之下,那个孩子却落泪了----为新同学,为新老师,为新学校.当然是感动的泪。
当记者们拿着拍摄好的素材返程时,我们还幸福地沉浸在自己的创意中。临别时,记者还说:你们做得真好,我真的很感动。你们就在电视和报纸上等我们刊播的消息吧!
等了几日,报社的朋友说:真对不起,你的那个题材已经失去了新闻性。现在这样的题材太多了……我们没有气馁,心想,还有电视台呢!终于,我们盼来了电视台节目播出的消息。
提前半个小时,我就坐在了电视机前,等待着那个感人时刻的重现。一个节目过去了,说的是本市的某所学校接纳了一名灾区孩子的事,说得很感人。又一个节目过去了, 说的还是市内某所学校接纳了灾区孩子的事, 同样感人。我在等, 甚至有些急。当一个又一个节目相继过去,经历了一次次的感动之后,我校的新闻终于播出了:这时我才发现,我们的做法与前几个相比,没有什么特别之处----有的只是一种同样的感动!
节目播出之后,我有些失落,同时又有些荡气回肠的愉悦和幸福----不仅为自己,也为我身边的所有同行--我在做的,其实大家都在去做。
那一刻,我更为我的同行们心中共同拥有的爱心和责任所感动!
现在,那个孩子早已离开了抚顺回到了家乡,但心头的那份回味却始终萦绕不去,今天写出来,献给我的同行们。
评论